实用技能

听夏纪梅老师解析“读书借智”的3个步骤,教你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

2020年08月28日
分享到

夏

夏纪梅

中山大学外国应用语言学教授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终审专家

基础教育教师国培专家


我读书的“破”功:一纳二构三化

老师们好!我是夏纪梅。


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的读书心得:

读书破万卷的“”功。


最近微信上说“会读书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我非常赞同这里的关键词——“会读书”。


怎样才算“会读书”呢?

我觉得会读书的人就“会”在:

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


我自认为自己读书并不多,但凡看好的书就一定非把它读“破”不可。“读书破万卷”的“破”,我的体会在于“一纳”“二构”和“三化”。我喜欢借喻,不妨借用中医的辩证来讲一讲读书养心健脑的道理。


首先,对症下药。我作为当教师的读者,选读的书有三种:一种是教育理论的书,那是治本的;另一种是教学方法的书,那是治标的;还有一种是跨界知识书,那是综合性辩证治理的。


选对了书,才会如饥似渴地读。所谓饥渴,就是有强烈的“偷师”或“偷经”的欲望和动机,驱使自己去吸纳作者的思想精粹、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智慧才华。而这里的“偷”是个褒词,历史记载的各方神圣,很多都是偷师成才的。科学界有华罗庚,佛学界有六祖慧能,民间高手更是数不胜数。所谓会“偷师”,就是悟性高、会吸纳。


吸纳靠什么?就像中医养生之道讲究发自丹田的深呼吸,穷尽所有的内气去汲取天、地、人乃至万物之生灵气。读书绝对是养心健身之渠道。有人说过,读书是最划算的,不花多少钱就能与各种名人大家“交谈”。现在还有个词叫“话疗”,说话的“话”,治疗的“疗”,说的就是高质量的交谈有助于养心健脑。


读者通过与作者进行思想互动、谈心交流,从而产生解构作者的认知建构自我的知识系统的双重功效。


好的作品都有共同之处,就是让读者有代入感,能产生自我关联的思维反应,例如对比反思,启示灵感,诱发研究力,激发写作的冲动。这个过程往往是解构与建构同时发生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所以阅读的时候要即刻捕捉,通过多种标志的笔记把一闪念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为随后的“三化”注入活力。

夏1

会阅读就会让人思绪活跃。要真正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需要先消化作者的观点,然后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接着转化成行动或至少是行动的能量。这也和中医养生同理。把外部输入的营养内化成血气,血气足了才能推动五脏六腑的运行通畅。作为教师所需要的行动和能量是什么呢?你懂的。


由于篇幅所限,我只能把“读书经”浓缩成这样的“精华素”,希望有营养。能不能内化为你自己的血气和转化为行动的能量,就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了。


夏老师写给广大教师的话:

当个会读书的老师

当老师不读书?不可以。

不会读书?有可能。

如何读书?有讲究。

 

读教材算不算读书?不言而喻,读教材就是读课本。严格来说,老师只读教材只能算是完成自己职业份内的工作量,不能算有专业人的读书量,读教材其实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一个专业人的读书史就是一部专业成长史。不读书会心灵枯竭、知识枯竭、认知停滞。


我看了近几年关于教师的很多微信公众号的动态,也参与了近百场一线教师培训,还指导了几十个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可以说对教师正在做、正在想、正在困惑、正在追求的东西有比较直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我想说:大多数教师几乎都懂道理、会教学,而且学好英语的经验几乎都是一样的,教好英语的经验都有相似之处,教学改革的做法也都大同小异。因此,老师们与其去刻意培训技巧,模仿一些别人教学出彩的方法,不如从根本上下功夫——在岗位上自主学习,读书破万卷,走“准博士”也称“类博士”研究生之路,即读中研、研中读,读写同步、有研有究。


只有下足这样的内功、硬功、苦功,找到教与学背后的原理,课堂上的具体操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教学研究也会见效益、出成果,老师们才会提升自身职业上升空间,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


若把老师比作鱼的话,鱼离不开水,这个水就是书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老师是专业人士,职业使命是育人、育智、育才。打铁还须本身硬,立己达人才能以智育智、以才育才。教阅读的自己不会读书,教写作的自己没有论文,何以师范?


凡事讲利益最大化。当老师,教学生,都想利益最大化,靠什么?智慧取胜。因为教学是“吃脑”的职业。书中自有黄金屋,干嘛不去淘“金”,给自己长个“黄金脑”呢?


身为教师,我爱教书,爱读书,也爱写书。《人生处处是课堂》是我最新完成的心著,乐与老师们分享”人生处处是课堂,课堂处处悟人生“的体会!希望老师们在人生课堂顺利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考试,交出自己满意的答卷!

夏2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