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能

文本解读之What、Why、How (上)

2020年03月04日
分享到

  文本解读是近期比较火的一个词。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What(什么是文本解读)、Why(为什么要做文本解读)。

What(什么是文本解读)

  1. 溯本求源

  什么是文本?

  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Message)的一个句子(Sentence)、一个段落(Paragraph)或者一个篇章(Discourse)。广义“文本”指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利科尔);狭义“文本”指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代指“作品”。

  什么是解读?

  《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未收这一条目。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

  2. 现行概念

  目前国内外鲜见有关英语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专著,也未形成文本解读的权威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提出的“what,why and how”框架:What指的是故事的主旨大意、主要内容,Why指的是作者通过故事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其写作目的是什么,How指的是作者是怎么表现情感和主题的。

  3. 个人理解

  作者认为,英语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并不神秘。我们从小上语文课时,老师总是会对课文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文章结构、写作意图等进行讲解和分析。这些就是文本解读。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英语是外语,但是在对文章的解析和理解方面,道理是一样的。古人说“文以载道”,文章讲了什么道理、如何讲的道理、讲的道理对不对、作者为什么要讲这个道理、自己如何讲类似道理,就是文本解读要做的事情。

  当然,针对每一个文本,不可能做到上述所有要点都讲解或分析一遍,而是要根据文本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选择地进行解读。

Why(为什么要做文本解读)

  其实英语教学中文本解读一直存在。为什么现在又特别提出来呢?

  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1. 社会对英语学习的关注点有了变化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学英语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所以在多数英语课堂上,文本只是生词、语法、句法的载体,阅读理解就是教会学生做四选一的客观题,费时费力见效慢的文本解读只有少数老师在坚持。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的工具性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阅读英语材料(如英文学术论文、英文说明书、国外旅游行程安排、国际学术会议通知)获取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不少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阅读英文 email、微信和信件也是传递情感、解决问题的重要通道,浏览英文网站内容及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和著作是小众的休闲方式,此外,还有逐渐增多的学生将来有意出国深造,英语将是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语言。作为结果,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逐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英语学习是不是能学以致用,日益上升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在此情况下,仅仅处理语言点和教授四选一的技巧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英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教会学生 read the lines, read between the lines, and read beyond the lines 的呼声则日益高涨。

  2.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其中有关思维品质,《课标》如此表述,“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出做正确的价值判断。”《课标》对思维品质培养目标这样规定,“能辨析语言和文化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标》对英语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进一步发掘,并确定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内容。肩负如此重大育人责任的英语学科,如果其阅读教学仍然停留在支离破碎地讲解文本中的语言点以及教授四选一技巧的地步,是无论如何落实不了《课标》要求的。

  在教学建议部分,《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核心内容”,并具体提出“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以上内容对文本解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文本解读的重磅回归,势不可挡。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