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前沿

“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2018年01月10日
分享到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概念。 想必不少老师至今仍对此概念感到迷茫。小编在此引用2016国际智慧教育论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何克抗教授的解读文件“如何实现教育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迪。
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教育信息化意义”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如下重点阐述: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育部为何要提出这一观念?这一观念的依据何在? 首先, 我们需要考察信息技术与教育 “深度融合”观念提出的背景, 它与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与做法有哪些不同。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方可顺理成章地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 “深度融合”的信息与内涵。
在了解“深度融合”这个概念之前, 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著名的“乔布斯之问”: “为什么计算机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迄今为止,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没有对教学进行颠覆性地改变。 而在提问中,乔布斯以一种逆向的方式给我们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未来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时代。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上。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包含3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整合”课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由此可见,“深层次整合”(即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就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正是“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最核心的内容)。小编接着给大家介绍两种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和“跨越式教学”。
“翻转课堂”把听老师讲授放在课前的家里(看教师的视频录像,即教师“授新课”——学生的“初步认知”); 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放在一节课后半段(知识内化——学生的“深层认知”)。
“跨越式教学”是把老师讲授放在一节课的前半段(前20分钟由教师“授新课”——学生的“初步认知”);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放在一节课后半段(知识内化——学生的“深层认知”)。
两种课型从本质上都非常关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都非常关注“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从这一本质特征上看, 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说,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变革上。尽管具体环节、实施方式有所不同, 但都关注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时间都不少于一节课的1/2 。
老师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小编也相信老师们会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教学模式。希望大家尽快地take action吧!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