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1: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

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董彬

2017年11月18日
分享到

  11月21-22日,“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董彬在发言中介绍了苏外在国际教育中的实践和经验,在他看来,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创新来实现,学校要在引进融合的过程中做整合中国元素的国际教育,强调中华美德和中国智慧,通过人才的多元培养,让学生具有面向世界的视野,走向未来的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董彬

图为董彬在论坛现场致辞

  围绕国际教育的话题,我想跟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想法:我们对国际学校新时代的定位,对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实践,对国际合作新格局的构建。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国际教育中就是要坚持中国的教育自主,文化自立,民族自信和国民自尊。这是国际学校,国际化学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必须要非常明确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在国际教育过程中间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道路。

  苏外就是要建设一所最具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阳光自信,富有朝气,善于表现和表达,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理解,具备核心素养,通晓中华文化又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国公民。

  所以我们觉得在新时代,未来国际教育、国际课程的发展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纲领性的指引,也就是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一定要注重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结合。同时我们也感到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国际化的时代,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地方都能够分享世界先进的教育资源。

  这个时代又呈现出文明趋同文化求异的特征。正是由于这样,我们应该要有差异融合的探索,学校要在引进融合的过程中做整合中国元素的国际教育,在国际教育中强调中华美德和中国智慧,通过人才的多元培养,让我们的学生具有面向世界的视野,走向未来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苏外在实施国际课程本土化过程中,基于融的理念创新和“双轨制”并行的发展基础。强调“融”,在融的理念下形成了苏外文化,融致、融生、融创、融善,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出了苏外精神,那就是智慧、荣耀、责任、力量,基于勤于学习、善于融合、敢于创新、身具智慧、心怀荣光、肩扛责任的培养目标,我们通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个维度培养出具有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多元复合型人才。

  所以在新的时代,我们在考虑学校教育,特别是国际教育的定位的时候,我们非常注重融的理念下我们工作的指向。同时,苏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实验部跟国际部双轨制并行。在一个校园里,多学段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朋辈互助的环境中成长,国际部和实验部的融合给了我们学生全新的视野和体验,多元文化的融合让学生通往世界的道路能够更加宽广。

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

  国际课程本土化我们怎么来做?苏外在机制、课程、评价三个方面的融合上我们做了一点文章,下了一点工夫。

  从机制的融合上来讲,我们强调双课制、双管制、双通制。从课程的融合上来讲,我们强调建立三级课程体系,重组多元课堂目标,创新校外合作形式,打通行业的教育资源。从评价融合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强调了互联网+评价,双轨制学业绿色评价。

  从双课制的实践探索来讲,我们首先强调国际课程和国家课程相互的融合,所以在学校里面,在小学、初中实施本土课程的同时,我们强调国际化内容的加入,促进我们本土课程的国际化。在高中我们在落实国际课程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文化课程,促进国际课程本土化,所以在双课制中间我们非常注重在各个学段根据它的特点,强调相互的融合。与此同时我们在实验部和国际部,两条链上都注重人文课程,比如人文、历史、书法和国画等。

  所谓双管制,就是我们从实验部和国际部,从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的优缺点来考虑,如何把两者更好地相互结合。我们既尊重国内教育的严谨度,同时又非常注重国际教育的开放度,所以在苏外的校园里,在各个学段管理中,我们在实行双课制的道路上也非常强调双管制的实施。

  在机制的双通制方面,我们学校虽然有实验部和国际部两个部,但是所有的活动都是两个部一起来设计一起来参加。我们觉得实验部的孩子科学严谨,学科基础扎实,国际部的孩子很有创新意识,有国际化视野,我们通过两部双通共生交流,从而促进国际教育与本土教育更好地融合。

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

  另外,我们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也强调课程的融合。我们建立了1+X三级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校本课程+拓展课程。我们在落实国家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同时,引入国际课程,比如说ASDAN课程。

  我们在开设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同时,还研究开发了一些拓展课程,主要体现在选修与先修的课程上。通过多元个性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视野、境界、格局上能够得到锻炼。

  在融合课程方面我们还特别注重创新校外的合作形式。我们的想法和一个深深的体会是:学生的一切活动皆课程。因此我们鼓励各个学部和苏州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科研机构、企业等等,各类社会组织合作共建,这样能使我们苏外的校外课程基地非常丰富。

  我们在课程融合中还非常注重跨领域的1+X资源整合。在把一所学校,一个学部,一个学段或者一门学科看作1的同时,我们也设计和构建各个学部,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资源整合。

  我们强调跨越式培养:跨行业教育,比如说我们学校初中生物课,它不仅仅有校内课堂知识的学习,实验的操作,也有和校外相关领域,机构行业来联办联教,共同促进学生在这个方面的知识深化,社会实践的锻炼,从而能提升知识技能。

  我们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通过一种融合,一种跨越,让我们的学生在交叉的知识,多样的能力和多彩的活动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还进行跨学段教研,例如初中和高中,小学和初中,我们打通这样一个学段的界限,从而让老师们在学科研究、学科活动等方面能够整体设计共同参与共同进行。

  跨学部选修也是我们的一个特点,实验部有很多经典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际部也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国际课程,我们就把两部打通,我们鼓励实验部的学生在学好实验部学科的同时,到国际部选科选学;国际部的学生在学好国际课程相关内容的同时到实验部来选修。

  通过这样一种课程的融合,跨学部的选修,我们的学生能得到更多更宽广的教育。

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

  在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中,从评价的角度我们也做了一些融合,尤其是在互联网+。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高科技,充分吸收先进地区的绿色评价概念和体系,把它们引入苏外,融合线上线下的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让我们的评价更绿色,主体更多元,手段更多样,激励学生更好更客观地往前走。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考虑苏外今后怎么走,我觉得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在现有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在引进一些国际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地通过融合来研发系统的校本课程,比如说ASDAN课程。我们第一年是原版引入,现在我们已经开始通过融合来进行校本化的实施和研究。

  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实施“一圈三带”战略发展。一圈就是中国核心圈,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点的教育生态圈。同时我们创设内涵发展创新带,主要是创新文化理念,集聚中国智慧,融汇中华文化。融合教育特色带,将苏外的融合与开放进行到底。学生出口延伸带,通过国外交流合作项目,让我们的学生通往世界的道路更加宽广。

  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借鉴和引入国际课程已成常态,而用国际课程先进思想和优质经验优化本土课程,并在与本土课程融合过程中超越原有文化标识,彰显中外教育的共同追求,形成新的课程文化应成为新常态。国际教育呼唤本土化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创新来实现,让中国元素成为国际学校的刚需,让国际课程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道路,走向更中国,更世界。

  (本文转载自搜狐教育,原标题:苏外校长董彬:国际化人才培养需通过国际课程本土化创新实现)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