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报告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连仲

2017年11月18日
分享到

  11月21-22日,“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在论坛上,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连仲教授就国际化教育分享了六个关键词:基础教育发展方向、清晰的培养目标、语言教学当中的文化问题、课程设计、国际合作和团队建设。

张连仲

图为张连仲在论坛现场致辞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想就国际化教育发展用一些关键词语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关键词一:基础教育发展方向

  一个词是glocal。这个词看起来是拼写错误,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创意性的单词,是“globally local, locally global”,也就是我们的关键词:中国心灵世界眼光,英文表达为going global with the glocal mind。也就是全球本土化的意思。

  当今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和世界融合,迫切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助力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发挥我国这样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我先讲一个好的榜样。习主席的有一个随行翻译叫周宇,是北外的毕业生,现在是外交部参赞兼翻译处处长,也是十九大代表。她在答记者问时,转述习主席在和国际领导人交谈时提到自己的责任时,讲了这段话:

  “五千年中华文明不能丢了,

  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能小了,

  我们选择的正确的道路不能走歪了,

  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

  ——转自周宇答记者问

  从这里我们体会到习主席崇高的使命感,为了伟大的祖国的发展复兴的担当,是全球化时代我们伟大祖国的杰出代表;同时,我们也为周宇这样北外培养出来的国际化的人才骄傲,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为把中国故事讲好努力发声。

  我们还有其他一些很好的案例,比如李肇星先生、傅莹女士,这都是北外的毕业生。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他们在国际场合有效沟通,能够代表中国发声,能够跟世界有效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在某些场合,根据需要我们还可以发出自己更铿锵有力,充满东方智慧的声音,为各种国际问题提出中国的视角和中国的解决方案。

  我们讨论外国语大学和外国语教育等问题的时候,要超越语言来思考。我昨天听贾文健副校长在讲北外学科建设的时候,提到了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复语型、复合型人才。今天我们的领导也在不断地强调这一点,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历史使命,为我国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人才:要有祖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运用外语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逐渐提升的过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把大学、中学这两个阶段对接起来。不管是外国语学校还是优秀的高中,或者是小、初、高体系化培养的学校,都要从为国选材、为国育才的高度,研究如何让人才培养符合国家的需求,适应我国作为21世纪有担当的大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所需要的大量人才需求。 应该从这个角度和高度来思考我们的一系列要讨论的办学和课程等教育问题。

  关键词二:清晰的培养目标

  要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我国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这样的人才应该具有哪些能力构成和素养呢?需要我们办学者深入思考。在国家大的战略下,要提出有理念,有传承,有追求的具有本校特点培养目标。比如,一个学校提出这样的培养规格:

  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

  具有远大志向与实干精神的全面人才;

  学识广博并有外语专长的创人才;

  学贯中西善于兼容并蓄的文化使者;

  善于保护自己又善待他人的合作伙伴。

  而苏州科技园区的外国语学校提出一个对人才培养的六个C或者六个能力模型( caring, confident,creative, communicative, cooperative, committed),对我们都很有启发。

  外语学校要超越外语本身,要从外语教育育人为本的高度, 通过外语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更好认知和理解世界这个角度,思考我们的学校定位、课程的开设、人才培养阶段性目标等核心问题。

  国际语言大师Herbert Puchta在2016年ITEFOL年会上提出通过语言教育培养人的三大目标:

  Fostering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e-ability in teenager learning :

  1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2 ability to explore and establish value system

  3 develop self confidence and self dignity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人的责任感,二是强调应对和反馈能力。 、

  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教育要培养责任感,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培养对自己、对社会发展负责人的人,关键是思考力、价值观塑造和自尊自信;这和我们的讨论时一致的。

  同时,response- ability/应对、反馈能力这个概念有一些新意,它强调的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我们能够跟大千的世界无限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互动、调取,然后内化、生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进而影响同周边世界的互动、整个的社会的互动,影响更多人的想法,乃至影响整个世界的一种能力。

  学界在讨论21世纪人才培养的时候,都是在谈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认知,在大环境下个人拥有的活动能力等,而这需要有效运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桥梁才能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语言学习要给学习者更多的获得,不仅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而且得到交流能力的提升,文化理解能力提升,以及思维能力提升。 这是信息化时代对人的基本和重要素养要求。

  具象讲,人们提出外语教学要培养两种人:一个叫自信的说话者(confident speaker),一个叫有能力的使用者(competent user)。在语言初级阶段我们强调学习者敢于用不完善、不完整的语言进行或者努力尝试进行交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语言学习者应该能成为有能力的使用者,我们学校提供的课程本质上是在这两个维度展开, 给学生学习体验、应用体验、成功体验, 学习空间、思考空间和改进空间。

  强调人通过语言与世界互动能力的培养, 应有之意是语言学习要从学静态的言语内容和结构到聚焦语言学习过程中人与信息的互动,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也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现在在国际上有很多论述,关于思维能力的细节也有诸多讨论。在新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专门提出来到高中思维能力训练应该达成的四个具体能力:能够发现事物内在联系;能够发现事物共性、个性、生成原因;能够抽象概念;能够质疑、判断,做出独立的思考。

  提出思维能力培养,凸显语言学习对人的成长的作用,是新时代国际化外语教育的新追求,也是外语教育与国际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接轨的方向。

  关键词三:语言教学当中的文化问题

  这些年在外语教育国际化方面, 外国语学校和普通校国际项目在面向外部走出去,请进来等外语课程和项目设计上,做了很多,呈现出一个宏大的开放态势。

  现在应该思考建立符合中国语境、中国国情、中国人才发展需要的跨文化的沟通和表达机制和形态,或者说以中国文化,像习主席说的我们这个大国悠久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以龙的传人的文化为基点,跟国际互通、互融、互相理解和互相交流的文化交流传播意识、能力和运作机制。

  文化有三个层次,分别是跨国际、跨文化、人际交往。

  前一段国际化教育更多体现在主动与国际接轨,了解西方文化,引进为主的教育活动;下一步要考虑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平等的交流。不以简单地引入外国的文化符号、文化习惯或者某些很明显的文化性标识作为我们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在对外交流和国际化教育中,如何从开始就要让学生认识自我,打牢民族根基,让爱国情怀进入下一代的内心。外国语学校推进的教育要使学生有文化自信和世界眼光,要有定力,能在今后与世界不同文化交流时,有自信、有气质、有气势,能把持住,也能平和交流。

  关键词四:课程设计

  在座有小学、初中、高中各类外国语学校,我们认为外国语学校开设小学阶段的课程,在普适合普及的基础上,应该强调的是情感和语感的培养, 不急于给学生讲语法的概念,应该强调话题语境下的自然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敢于说,会交流的能力,课程要体现短、小、精、活、多,符合儿童具象认知和积极活动的情感特点。到了初中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 培养有能力的使用者和思考者是追求目标。

  现在有一个国际课程体系的新热点, 叫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国际上对于科学学科的关注,在引入中国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和很热烈的追求。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只有这些学科不够,我们需要有人文学科的引入,然后STEM又一个更新的提法叫STEAM,在原有四科的基础上,加入了人文学科。

  但我认为,不管什么学科,都离不开人与各种信息互动的理解、运用和活用能力,而这个能力我们认为核心是阅读能力。对于各种信息能够读懂,能够理解,能够有效梳理,能够实践、操作。

  现在全国很多学校在推广思维导图在教学当中的应用,这个并不是简单让学生去读,而是有条理、有逻辑、有思考地去理解信息、处理信息。 在海量信息可能成为学习资源的时候,我们学生的阅读理解等把握信息能力统摄所有的学习活动。

  所以我们的外语教学, 对人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人跟客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各种互动的关系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应该思考怎么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能够改良课程设计,关注信息时代人类学习的新生态,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益,和学生超越课堂之外的学习机会和意义,以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成为自主的,能够与各种信息互动的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

  因此信息化平台提供的鲜活的、现实的、随时发生的外语资源,经过较高层次的老师的梳理,然后有组织地教给我们学生,让他们真正跟语言、跟信息、跟事件、跟情感进行有效地交流,我想外语教育就会呈现适合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五:国际合作

  目前国际合作的形式有:

  1. 国际交流或者短期国际合作,各种交流项目,比如短期文化之旅,夏令营等;

  2. 研究国际教育经验和理论,取之、用之、化之;

  3. 与各国用多种方式合作办学合作办学。

  这些年,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很热,我想指出,国际合作的目的不仅是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项目,也不仅是把学生送出去。这批学生走出去之后能不能成为我们期待的代表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观的孩子,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教育人深刻思考的问题。

  在座很多校长,我很敬佩你们,能够每年把很多孩子送出去,但是不要以此为成功的终点。必须秉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为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不是送出去就完事了。 要教育学生在国内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基础。

  根据每个学校所处的层面和课程成熟状态,我们把课程分为三种不同状态:

  嵌入,表现为个别课程、教学资源或教学渠道的国际化尝试,对现有教学课程的补充,以送出去为基本方向;

  引入:较为完整引入外国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乃至教师团队,形成并列、递进等于国内课程的对接、调整关系,使学校具有一定的国际范;

  融入:,在分析学生培养需要和目标基础上研究国际课程的理念、优势、体系、资源、教学模式等,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具有 本土特色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国际化课程的核心是实现国际教育理念,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等中国本土化改良,同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外语学校和比较好的国际项目的不断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六:团队建设

  几位领导都谈到了适应21世纪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具有国际化水准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外语教育积蓄了很大一批很有才能的人。全国各地的中国老师不断接受新信息、新理念和操作培训,在教学能力和引导学生深层次提高能力和素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值得骄傲。

  面对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挑战,教师发展是重中之重,是核心发展力和领导力、竞争力的基础。学校要打造国际水准的学校文化、课程体系,从团队建设角度要关注以下几点。

  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交流和思考能力;

  教师专业化提升,给老师创造接触前沿进展和新思维的机会, 提供真实的语用机会;

  其他学科教师培养,包括CLIL教学的能力;

  科学思考能力;

  协调工作能力;

  有效的教研机制的建构。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构,比如大学,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帮助我们一线的基础老师提升21世纪教育需要的语用能力、教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和更新能力。

  最后我想跟在座的校长们说几句话。你们的职责十分重要。我期待大家始终保持一颗谦逊之心,要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和教育方面的思想家,这是时代给你们的期待。办好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外语教育,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但是我更期待我们这些核心人物、关键人物,能够有教育情怀,有国际视野,能够随时跟紧并引领现代外语教育发展的脉搏。

  办好外国语学校,办好高端的国际化教育,我们要认识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外语教育培养人,培养合格的高端国际化人才的新要求,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有开放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具有赤诚的爱国之心, 宽广的国际视野的下一代国际化人才,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做到这点,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自搜狐教育,原标题:北外教授张连仲:六个关键词谈外语教育发展方向)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