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学多语言教育

分论坛圆桌讨论

2017年11月18日
分享到

  11月21-22日,“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在分论坛“‘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学多语言教育”上,来自全国重点外国语中学的校长、老师就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做了分享,给大家呈现出外国语学校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完整画面。

00

图为分论坛现场

  主持人:彭冬林(外研社综合语种分社社长)

  整个论坛主旨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本次分论坛的主旨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学多语言教育,关键词就是“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和多语言教育。

  中国人口占到世界四分之一以上,但是在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比例只有1%多一点,这和我国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

  世界卫生组织里面有六千职员,其中本部有一千人,我们每年向这个组织缴纳1500万美金会费,但是在这个组织工作的员工却不到60人。

  “一带一路”得到国际广泛的响应,中国人要参与全球治理,但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却远远达不到习总书记参与全球治理的标准和要求,这是我们在中学多语言教育方面要承担的任务。

  我们就“聚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怎么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怎么建设”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怎么做?

  曹伦华( 常熟国际学校总校长)

  初一开始,我们学生就是两门外语课,一门是英语,一门是自己选的语种。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切换能力,而几乎90%以上的孩子都坚持学了下去。现在“一带一路”带来的惊喜还使孩子对多语言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对于多语言学校来说,多语言教学是家长的一种期盼,很多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孩子来学。多语言学习并不影响中考成绩和其他考试成绩。除了多语言学习之外,还有研究性学习、社会活动、50个兴趣小组等,这些都贯穿于整个中学课堂。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变成全方位的人才。

  我们多语种的学生也应多参加多语种的竞赛、演讲等,希望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

  此外,我们小学部有淑女班、英特班、实验班。实验班的课程跟正常的公办学校是一样的。淑女班和英特班是我们独创的。其中英特班是一半实行英语教学,一半实行中国式教学,外教也做班主任。淑女班全部都是女孩子的班级,经过我们培训六年,让女孩子透着内在的美,在走路、讲话、表达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不一样的气质。

  宋素金(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校长)

  我校是1994年建校,1996年开设了日语和俄语。开设小语种近十八年,我们的日俄学生出路非常好,每年招的俄语学生最多有八九个,最少也有六七个。日语最多十三个。我们学校是初中直升高中,到高三保送大学或者出国,或者参加高考等等。

  小语种学生供不应求。2013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之后,我们学校又开设了德、法、西三个语种。但是开设这三个语种师资上有一些困难。此外,我们招的德、法、西学生成绩都比较好,由五年级前200名的学生自愿报名。

  每年我们的德、法、西学生能报二三十个或四五十个,但我们不敢多要,只能十五名以内,毕竟要解决孩子的出路问题。

  所以,我们培养的孩子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代表我们的国家或者学校,表现出我们的气质和交流能力。我认为开设多语言教学对培养学生这种交流能力和个人品德是非常有意义的。

  张继军(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语学校校长)

  我们学校是2002年恢复重建,跟在座的很多老牌的外国语学校相比,我们应该算小辈。但是从小语种的教学来说,我们的年头也不算短。

  由于北外丰富的多语种资源,我们学校在创办不久,从2007年起就开设了德语教学,随后我们又开设了西语、日语和法语的学科建设。

  学校现在从初中开始,有一半的学生是同时学习两门外语的。学生不光学习英语,还可以从西、德、日、法这四门语言里可以选择一门外语去学习。两门外语学习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如果学生连续六年在我们学校学习的话,那么高中毕业的时候,他的非通用语语种的能力跟英语是不相上下的。

  我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有几个做法。

  首先,一定要将国际化人才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来,把它当作学校的战略。

  第二,是对国际化人才和国际化教育,学校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深入的研究。除了语言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之外,还需具备国际视野、国家情怀。

  第三,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学校和教师达成了共同的愿景,在后面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才能把既定目标实施出来。

  第四,是课程实施,要课内外相结合。在课内,老师要尽量在教学的素材中挖掘具有国际交流的素材。在课外,尽量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的活动。

  沈欣(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我们学校做的很艰难,首先就是从开设课程来讲,我们学校从2006年开始开设德语,2007年开设法语,都是作为第一外语开设的。当时想法非常单纯,因为我们是外语学校,不能只有英语,必须得有多语种。另外,我们希望给孩子多提供可能性。

  虽然当时是一个很单纯的决定,但现 在看到我们学校有几百名学生,因为选择了德语和法语,或者选择了英德和英法而受益,我觉得这件事情学校做对了。

  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要给学生和家长一个在中学阶段学德语和法语的理由。在我们西南地区,大部分家长只认可英语,也只认可英国美国的优秀学校。大部分家长认为,为什么要花时间在中学学法语、德语,孩子可以到大学里学,可以出国学,而中学就应该全心全意准备考清华北大。

  所以,我们怎样才能吸引这些学生来读呢?当时全靠老师们自己去搜索一些资料,来给家长解读在中学阶段学多语言的好处。幸好,我们的第一个班开成了,可没有几年,学生就越来越少,学生的质量也在不断下滑。在西南地区,中学阶段只学一个小语种实在太冒险了,学生和家长还是愿意学英语。

  因此,2011年起,我们从初一开始进行英德和英法的双语教学。首先保证英语不被丢下,此外还能多学一门语言,让学生将来出路更广,而且我们也不另外收学费。

  那个班也是50个学生,但到了毕业的时候,这个班只剩下不到30个学生。主要还是由于有的学生觉得我学不下去了,或者其他考试的压力太大,就放弃了双语。但是留下来的孩子真的都非常优秀。虽然学习双语会带来更多的学习压力,但是一旦走出来成就也是非常大的。

  王桢(天津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

  我校是1964年建校的全国首批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建校之初开设了日、俄、英三个语种,但后来由于国际政治的变化,俄语就不再开设了。到了2000年左右,我们先后开设了西语、法语和德语作为第一外语。2005年,我们统一为初中学生开设了日语和德语第二外语的必选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2012年的时候开放了第二外语选修的走班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想学的第二外语。

  在经过了这几年的实践后,2016年我校提出了一个想法,叫“外语+”人才培养思路。外语加外语,再加上我们的通识教育,作为技能的基础,再加上学生个性的发展,整个构成人才的基础。

  就学校教育而言,人才的培养是需要通过课程去实现的。因此在今年年初,伴随着天津市新高考的挑战,我们把学校的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规划成“一体两翼六领域”模式。

  “一体”是基础素质教育,叫做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我们的教育之本,每一个国家课程中都体现了对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

  “六领域”也是模仿国家课程设置的,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人类与社会。

  “两翼”着重于我们的校本课程,“一翼”是学术类课程,“一翼”是实践类课程。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能够获取语言等基本技能,能够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发声。

  秦维维(泰州民兴实验中学)

  我是学日语出身的。不同于外国语学校,我们是普通高中。从生源上看,我们属于三类。

  当初我们创办日语班的过程很辛苦。当时并不是从国际化教育出发,而是想给一些不学习的、甚至英语都学不下去的孩子谋一条出路,走的也是高考路线。七年前我们创建第一届日语班,三年的教学过程非常艰辛。

  国家推行多语种教学、国际化教学,其概念并不是适合所有学校,它可能更适合经济发达的、生源好的多语种学校。地区稍微偏一点,家长思想封闭,就会让这条路非常艰难。

  当初第一届日语班最大的阻碍来自家长,但是这些孩子都非常认真。如果他们学英语,可能连好的大专都考不上。但三年之后,我们那个班39个人参加高考,后来16人考上了本科,后期就业发展也都特别好,我们还成立了日语校友会。

  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反问我们的学生,“没学英语或者是暂时把英语放一放,来学日语,你们后悔不后悔?”那时候没有一个学生说后悔,因为多语言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也是我作为日语老师的一个自信的来源。

  像我们这种三类的学校怎么去开设多语种教学,走国际化路线呢?如果一个普通类高中想开设多语种教学,首先不能太急功近利,要把小语种当成一个正常的学科,跟语、数、外、物理、化学、地理一样去对待。让小语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搞基础的小语种教学,让一线的教师去不断地钻研、反馈、摸索。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怎么建设?

  王桢(天津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

  我们其实也经历了很多痛苦的历程。

  在西语建立初期,我们依托了天津外国语大学。我们把外国语大学的西语教授请过来,让他手把手带着我们的西语老师。我们得到了天外很多学术上的支撑,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大学的支撑毕竟还是有限的,而且也是有时限的。所以,我们就采用英语带小语种的方式。小语种的老师都是大学本科刚毕业,不知道怎么教书。我们就让他去听英语的课,给他配英语老师。

  我们学校整体对青年教师会有“一三五十”的培养计划:第一年是一个适应期;头三年会给他配师傅;到了五年的时候,我们会找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给他做一对一的指导;到了十年的时候,我们希望这个老师是一名成熟的教师。

  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求所有的小语种老师必须参加英语的教研活动,一起去看,一起去讨论。虽然语种跟语种之间会有不同,但是,他会知道我的课应该怎么上。而且,毕竟英语教学相对比较成熟,也有更多先进的理念。有英语的学术交流机会的时候,我们会派一个英语老师、一个小语种老师一块儿去学习。

  小语种教师人数稍多一点之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是采用年级办公的形式,不是学科办公。也就是说,小语种老师分布在不同的年级,虽然在一个学校,可能几天都见不着面。所以,我们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每一个教研组都建立了一个网络教研群。老师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反映到群里,大家一起讨论。

  另外,我们学校对小语种老师有很大的倾斜,比如说,我们有 “学科带头人”的称号。我们一定会给小语种老师留一到两个名额。虽然他们论文、课题的质量都没有那么高,但是我们要给他。因为他是优秀的教师,我们要让他有一种认同感,这样他才会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这是从学校的政策层面和管理层面做的一些事情。

  目前我们的小语种教师配备比较全。一共有22位小语种老师,日语7位,德、法、西各是5位,基本上可以满足每个年级1位老师的配制。这22位小语种老师,全都接受过国外的集中培训。现在,他们已经进入第二轮培训。目前有一位老师正在大阪大学培训,一位老师现在正在德国培训。我们会给他们每个人留作业。每一位老师回来之后,我们要做一个中外教学的对比,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沈欣(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关于教师的培养,我们跟天外的做法是一样的。几位老师刚来的时候,都是刚从外语学院毕业,没有教过书。但是我们相信,语言的教学是相通的,所以一来先跟英语学,慢慢就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了。

  新聘的老师签约之后必须到学校实习八周,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跟着听课,这让他们有了上课的概念。我们很多英语老师也是这样练出来的。

  还有一点,刚开始多语种老师是跟英语老师学,现在我们倡导英语老师向德语、法语的老师学,因为德语、法语的老师在参加活动过程中有很多新的体验。比如我们德语组长参加了一个德国夏令营,带回体验教育的理念,并用于教学实践,我们就组织英语老师去观摩。我们的英语老师非常羡慕德语、法语的老师,因为他们出国的机会远远多于英语老师。这样的机会是由德方和法方提供。他们有这样的教学培训方法,资助教师出国培训两周、三周甚至一年。

  张继军(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语学校校长)

  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肯定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学校把多语种的老师组成了一个大教研组。在多语种教学过程中,他们面临很多共性问题。尽管语言不一样,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都是相通的,老师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多语种老师和英语老师可以相互学习。多语种老师可以向英语老师学习,因为英语老师的教学是按照中国的外语教育体系走的,有一系列的教育理念或者方法。多语种老师接受国外的教育培训,他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任务形态教学做得更好,这个时候,我们就更希望英语老师跟他们去学习。

  宋素金(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校长)

  我们是新学校,我们的老师每年增加一至两个。一开始他们都跟着英语组去活动。我们后来发现,光跟英语组活动,他们自身的教研是搞不成的。我们就让所有的小语种老师一起活动,每个语种选出一个组长,相同的语种在一起调研。

  我们又把20个小语种汇总成立一个大学科。我们学校其他的学科有语、数、外、文综、理综。这样,所有的学科在一起的时候,小语种老师也可以一起去讨论。我们开设日语、俄语的时间长,所以日语、俄语的老师可以在各种问题上帮助其他语种的老师。

  我们学校现在在做“15年衔接教育”的课题,英语老师研究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的衔接教育,小语种老师研究从初一到高三的。现在,我们小语种老师已经完成了这个课题。

  曹伦华( 常熟国际学校总校长)

  我一直跟多语种老师讲:“这就是你的天地,你们尽管跟大使馆、国外的中学、国外的大学尽管联系,联系好了就带学生去,费用学校出。你走得越远,我就越开心。”这是第一点。

  第二,由于多语种老师面临着没有教师资格证,无法评职称等局限,所以我们对多语种老师实行年薪制,老师的收入每年都有递增。

  第三点,这个观点我觉得还是有点偏,不好意思,恕我直言,我们不应拿高考或者中考成绩去评定多语种教学。

  我们跟各外国语学校进行合作,我们老师也经常出去学习。另外,我们实行“一三五计划”,教师工作一年是合格教师,工作三年是成熟教师,工作五年是特色教师,也叫骨干教师。

  我们学校每个语种都有一个漂亮的教室,日语有日语教室,德语有德语教室,法语有法语教室。这些教室都是按照不同国家的风格设计的。多语种老师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工作,就像在德国教德语,在法国教法语,何乐而不为?

  主持人:彭冬林(外研社综合语种分社社长)

  总结一下:第一,我们在课程建设,特别在以外语为载体的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多交流。第二,关于教师发展,大家集中关注这几个问题:一是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教师的培训机会,三是教学科研的支撑点。

  (本文转载自搜狐教育,原标题:全国重点外国语中学:中学生的小语种教育如何做?)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