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英语剧改编的研究与实践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培,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原文出处: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15年第201511期 第2-6页

内容提要:

儿童英语剧的改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学习水平。本文着重探讨儿童英语剧的改编原则、改编方法及改编过程。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切实发挥教育戏剧在英语学科中的作用,让英语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更加高效。


期刊名称:小学英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6年05期

  教育戏剧注重以情促知,以知促情,在情知交融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角色观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14年以来,笔者带领课题组团队,以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教育戏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契机,在学生中成立了博雅英语戏剧社团。社团以学生自主改编英语剧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或课外读物故事,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改编出不同的儿童英语剧,并开展排演活动。儿童英语剧的改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学习水平。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改编儿童英语剧,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展开探讨。

  一、儿童英语剧的改编原则

  1.基于儿童立场

  儿童英语剧的改编要基于儿童年龄、心理、审美及性格特点。教师提供的改编素材需贴近儿童生活,集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儿童的阅读和创作欲望,培养儿童的思维、记忆、分析、想象和表达能力。教师要精心呵护儿童在编创过程中出现的独特想法和创意火花,不应站在成人的视角,粗暴地打断儿童的思路,泯灭他们的创新思维,而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戏剧天地,做戏剧世界的“小王子”。

  2.凸显语用主张

  改编儿童英语剧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改编之前,应对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和技能有详细了解,对材料改编所涉及的语言项目、核心知识、语言技能、情感目标等有深入研究。改编活动的实施应当循序渐进,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需求,凸显改编的语用目的。比如,学生学完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7后,教师提供的改编材料“In the pet shop”的主要情节为:冬天到了,爸爸去宠物店给小狗买靴子过冬,结果爸爸只买回了两只靴子。一位学生改编的儿童英语剧如下:

  Characters:S:salesman; D:dad; M:mum

  Scene 1

  Winter is coming.Dad would like to buy boots for the dog Bobby.He goes to the pet shop.

  S:Can I help you?

  D:Yes.I'd like these boots.

  S:How many boots?

  D:Two boots.

  S:Here they are.

  D:How much are they?

  S:Ten yuan,please.

  D:Here you are.

  Scene 2

  Dad comes back.Mum looks at the two boots.

  M:Why just two boots? Bobby has four feet.

  D:No,he has two hands and two feet,like you and me.

  改编后的对话涉及了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材Unit 7的语言知识,如“Can I help you? Yes.I'd like.../How much...?”等,以及前几单元的语言知识,如“How many.../...have.../...has...”等。学生通过改编儿童英语剧,促进了语言的逐步积累和内化生成,凸显了改编活动的语用目的。

  3.体现戏剧特点

  由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改编的儿童英语剧不可能达到成人创作剧本的艺术高度,但是也应要求他们遵循戏剧的基本规律,如明确的主题、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冲突等。以戏剧冲突为例,教师需指导学生在改编前细细体会作品的矛盾冲突,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冲突、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等等。比如,在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儿童英语剧“The north wind and the sun”中,北风和太阳发生了争论:谁的力量大?它们选择在一个行人身上测试他们的力量,看看谁能使行人扔掉披风,结果太阳取得了这场比试的胜利。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剧本中生动的角色语言,感悟故事人物的情绪、心理和语气,体会故事的矛盾冲突,并体会故事说明的道理:“Persuasion is better than force.(劝说比武力更有效)”。学生体会了故事冲突,经历了故事冲突与解决的过程,不仅为成功改编戏剧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此过程中思考了道德问题、人生问题、审美问题和情感问题,启迪了智慧,丰富了生活体验。

  二、儿童英语剧的改编方法

  1.改变形式

  课文或课外读物大都采用故事形式或诗歌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们改成戏剧语言,以人物对话加旁白的方法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比如,文本“The little tadpole looking for her mother”的原文如下:

  Spring comes.The little tadpoles are swimming in the water.They are looking for their mother.They see a duck.They think the duck is their mother."Mummy! Mummy!" they shout.The duck says that it's not their mother."Your mother has four legs," the duck says.The little tadpoles see a fish.They think the fish is their mother."Mummy! Mummy!" they shout.The fish says that it's not their mother,either."Your mother has a white belly," the fish says.The frog comes,"Oh! My baby!" "Mummy! Mummy! We miss you." The little tadpoles find their mother.They are very happy.

  Characters:T:little tadpoles; D:the duck,F:the fish; M:the frog

  Spring comes.The little tadpoles are swimming in the water.They are looking for their mother.

  T1:Look,Mummy.That's good.

  (The duck comes.)

  D:Ga-ga-ga-ga-ga.

  T1:Mummy! Mummy!

  D:Good morning! Little tadpole.

  T1:Good morning! Are you my Mummy?

  D:No,I'm not.

  T1:Where's my Mummy?

  D:Your Mummy has four legs.

  T1:Thank you.

  D:Goodbye.Little tadpole.

  T:Goodbye.(The fish comes.)

  T2:Mummy! Mummy!

  F:Good morning! Little tadpole.

  T2:Good morning! Are you my Mummy?

  F:No,I'm not.

  T2:Where's my Mummy?

  F:Your Mummy has a white belly.

  T:Thank you.

  F:Goodbye.Little tadpole.

  T2:Goodbye.

  (The frog comes.)

  M:Oh! My baby!

  T3:Mummy! Mummy!

  M:Oh! My baby!

  Ts:Mummy! Mummy! We miss you.

  M:I miss you,too.(music,两人拉手转圈)

  M:Let's go home.Ok?

  Ts:Ok!

  学生将上述文本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了对话形式,在故事的开头添加了人物,在场景之间添加了舞台说明。在对话中,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为学生使用语言提供了具体语境,促成“Where's...”“...has...”等句型的内化生成,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增添情节

  增添故事情节是指,在遵循原文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使情节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可看性。这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既能考查学生用英语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故事剧本“Nancy and the thief”的简介如下(参见下页表1),学生根据简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改编出了充满情趣的戏剧作品(参见下页表2、表3、表4)。

  

  

  

  

  对比上述学生改编1、学生改编2和学生改编3,我们不难发现3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所不同,改编后的故事情节也不一样。学生改编1在钱包上大做文章:钱包里没有钱,有的只是一些废纸、全家福、IC卡、身份证,甚至是一些搞怪的小蜘蛛、小虫子等,用来耍小偷,富有喜剧的效果。学生改编2认定钱包内是有钱的,没有在此多费周折,而是在小偷为什么偷、如何偷、警察如何审、最后如何改化的过程上花了不少笔墨,注重其感人、育人的效果。学生改编3虽然和学生改编2略有类似,但是突出了对主谋的抓捕过程,采用伪装成服务员的方式,情节非常搞笑。增添情节加剧了故事矛盾的冲突,突显了故事主旨,即注意自身物品的安全,防止被偷,恶有恶报。学生乐在其中,受到了感悟和教育。

  3.续写故事

  教师可以提供适合续写的故事,引导学生用剧本的方式写出故事的结局,这也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途径之一。比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讲了金发女孩在三只小熊的房子里喝汤和睡觉的场景:Goldilocks醒来后发现了三只狗熊,在大喊“Help”中文本戛然而止。三只狗熊是怎样应对这种尴尬的局面的?Goldilocks和三只狗熊之间又发生了什么?这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其中,一位学生续写的剧本结尾刻画了可爱的小熊一家,也体现了孩子宽容和善良的处事方式,内容如下:

  Bear father:Don't worry.I am Bear father.

  Bear mother:Hello,I am Bear mother.

  Bear baby:Hi,I'm Bear baby.Nice to meet you.

  Goldilocks:Mr.Bear,I'm very sorry.But I lost my way.Could you help me find my parents? I miss them very much.I will play with them and not go away by myself.(Goldilocks cried.)

  Bear Baby:Don't cry,please.My father is a great father.We can help you.

  Goldilocks:Really? Thank you very much.

  (Goldilocks smiled and danced with three bears.They became good friends.Finally Goldilocks found her house with three bears' help.)

  4.调整故事主旨

  通常情况下,故事都会说明某一主旨。虽然有些历时久远的经典故事含有很好的情节,但是它们的“立意”可能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社会主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保留故事原有的情节,适当调整故事的主旨。比如,童话故事“The little match girl”的情节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圣诞节前夜,冒着风雪在大街上卖火柴,因为一盒火柴也没有卖掉,所以不敢回家,最后冻死在街头。故事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酷,但不完全符合当下的社会状况。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故事的主旨,突出“爱”的主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参见表5、表6)。

  

  

  可以看出,改编故事1更改了故事结尾,小女孩并没有死去。她的无助和贫穷打动了上帝,上帝让天使救活小女孩,圣诞老人和孩子们送来了圣诞礼物并与她一起度过一个温馨难忘的圣诞节。改编故事2把重点放在小女孩卖火柴上面,行人看见小女孩在圣诞夜前夕还在寒冷的街道上卖火柴,所以纷纷献出爱心,很快就买完了火柴。小女孩卖完火柴后开开心心地回到家里和爸爸一起过圣诞节。改编后的故事调整了故事的主旨,体现了孩子们的善良,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三、儿童英语剧的改编过程

  有序的步骤和规范的过程是改编好剧本的保障。教师在指导学生改编儿童英语剧时,既要指导学生按照规范有序操作,又要注意改编的灵活性,还要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编过程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以剧本“The magic violins”为例。

  1.原文解读

  对原文故事的深入理解是成功改编的前提。因此,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阅读原文故事,通过深度解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矛盾冲突,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比如,学生通过阅读“The magic violin”,对剧本作了如下分析(参见表7)。

  

  故事信息的提炼与梳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为改编剧本做好了铺垫。

  2.头脑风暴

  这里的头脑风暴是指,学生在对原文故事的情节、人物、冲突、主旨等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开展组内讨论,提出不同的改编意向,或丰富故事情节,或续写结尾,或更改主旨等。不同的学生对于故事的发展有不同的思考,教师无需统一要求,以免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对“The magic violin”,的发散思维如下(参见下页表8)。

  

  可以看出,学生基于故事的矛盾冲突,重点演绎了小男孩John的善良,从施展小提琴的魔力、惩罚地主的邪恶等方面开展了多角度、有创意的思考,产生了很多奇思妙想,有效促进了语言运用,提高了表现力和创造力。

  3.小组合作

  打破原有的学习小组建制,把具有相同改编意向的学生重新组合为若干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做好记录,形成改编故事的大致轮廓,如故事冲突,舞台背景,人物语言,可能用到的英语词汇、句型、时态等。

  4.拟写初稿

  在确定改编思路、形成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学生着手拟写初稿。

  尽管学生拟写的初稿难免有错,但是拟写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巩固、应用和内化语言的过程。在拟写初稿的环节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大胆写、放开写。

  5.修改定稿

  在定稿以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审读初稿,对不够连贯的对话、不切合人物身份的台词和不够简明的舞台说明进行增删。然后,在组内互相修改,采用红笔和正规的编辑符号,校正文字与用语错误,最后形成剧本。

  修改定稿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正确使用词汇、句型、语法的印象,培养学生认真运用语言的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儿童英语剧改编是教育戏剧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践。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主动思维、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发挥教育戏剧在英语学科中的作用,让英语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