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英语语篇阅读后语言输出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围绕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展开了很多教学实践和课堂研讨活动,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通常采用读前、读中、读后的三阶段语篇阅读教学模式。其中,读后语言输出活动是学生反馈语言信息、内化所学语言的过程。该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再次整体巩固语篇内容、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并为学生创造运用语篇中所学语言进行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挖掘语篇情感,渗透情感教育。
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不少英语教师过度重视语篇的理解和词汇、核心句型的机械操练,忽视读后语言输出活动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使得该教学环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不少教师在设计读后语言输出活动时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如:
·教师所设计的语言输出活动与教学内容和目标语言的关联度不强,学生语言输出的内容并不是基于本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语言输出的量与质之间存在不平衡;
·教师所设计的语言输出活动缺少必要的支架,或者支架的搭建不合理。
语言输出活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的语法结构、词汇以及语用的得体性,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学生要想真正习得语言,必须进行大量的可理解的话语输出(范晓敏,2011)。可见,语篇阅读后语言输出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学生内化语言、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支架与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
1.支架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支架”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学生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已经达到的水平;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别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行为却能完成任务(百度百科,2010)。借助于教师所搭建的支架,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建构起整体概念,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2.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
学生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认知过程,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结果,其实更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语篇阅读后灵活多样的语言训练,搭建合理的语言输出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语篇重要的文本信息和语言形式,尤其要关注语篇文本的核心语言,达到一定水平的语言输出,从而保证语言输出的量和质,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策略。
三、支架理论在语篇阅读后语言输出活动中的运用
2011年9月,江苏省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江苏连云港举行,授课教师都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本文结合其中的四节同课异构课,探讨支架理论在语篇教学读后活动中的运用。
教师所设计的读后语言输出活动要紧扣本课的目标语言和教学目标,设计贴近语篇内容的语言输出活动,确保读后语言输出环节紧扣语篇主题,巩固并运用所学语言。教师可通过搭建篇章、语境、情感、指令等多方面的支架确保学生语篇学习后语言输出的质量,在教师支架的帮助下,学生能迅速、积极地参与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活动,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
1.搭建篇章支架,整体再现语篇
在语篇阅读后,教师要搭建重构语篇篇章的支架,提高语言输出与目标语言的关联度。在学生理解语篇后,教师需要设计活动,梳理语篇中需要学生吸纳的重点信息和目标语言,并给出使用这些语言的合理支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和内化语言,为综合运用语言做好准备。在本文所列举的四个课例中,有三位老师设计了Retell the passage这一活动,再次帮助学生整体梳理语篇。
来自连云港的顾蓓蓓老师设计了短文填词(见图1),把对话内容改编成短文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支架,复述语篇内容。

来自宿迁的谷晓婷老师以表格(见图2)为支架,让学生借助表格提供的信息复述课文。

来自南通的李晓飞老师则以板书设计做支架,引导学生再现语篇内容(板书略)。
本课例属对话语篇,三位老师都通过给学生搭建重构语篇篇章的语言支架,让学生学会转化信息和内化文本。以上三个语篇复述支架的形式不一样,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比较而言,笔者更加欣赏利用板书作为语言支架,因为板书内容不仅涵盖了语篇中的具体信息,而且“使其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轮廓到文本细节都呈现在学生面前”(杨琦,2012)。此支架不仅帮助学生回顾了语篇理解的过程,而且这种直观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尝试表达和自由表达来整体获取信息。虽然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表达也许不那么完美,但是教师可以利用生生互补的机会引导全体学生正确表达。
2.搭建情景支架,拓展语篇话题
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教育部,2012)。如果我们关注学生生活,就会发现很多可用的教学资源。如何有机整合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搭建情景支架,拓展语篇话题,提高课堂语言输出的真实性呢?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景,设计相对真实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语篇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生动的生活情景中,积极思考,选用合适的单词,丰富话题词汇,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在本课例中,有两位老师创设了情景,要求学生以对话形式使用本课所学的目标语言。来自盐城的钱晶晶老师向学生提供了语言支架(见图3),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谈论周末出游的计划:周末去连云港的著名景点连岛,游览花果山、青年公园,看电影,购物,参观城市博物馆等。顾蓓蓓老师创设国庆长假出游的情景,也给学生提供了语言支架(见下页图4)。笔者认为,钱老师向学生提供的语言支架对学生思维的限制稍多一点,顾老师向学生提供的语言支架更有助于学生运用本课的语言,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谷晓婷老师创设情景:国庆长假去长城、中华恐龙园或迪斯尼乐园,给学生提供了以下语言支架:“The National Day is coming.We are going to…It is…We can see…there.We can take a…to get there.We will have a happy journey there.”授课教师可能想降低学生语言输出的难度,然而向学生提供的支架却限制了学生的表达,学生的语言输出只是机械地变换场景和短语而已。
李晓飞老师创设了国庆长假出游的情景,没有限制学生所去的地方,通过“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How will you go there? Why do you choose the way? What will you do there?”等问题向学生提供语言支架,并注意与板书内容融为一体。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展示形式,在小组内谈论计划或汇报小组的出行计划。
3.搭建情感支架,激活语篇情感
虽然阅读课的任务以获取语篇信息并尝试运用目标语言为主,但是挖掘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和关注学生情感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最后语篇话题输出活动后,三位老师渗透了绿色出行、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如:“Low carbon travel! Lower air pollution! Green travel!”三位老师所选择的公益广告词比较简单、容易上口,学生也容易理解。笔者建议,此时的情感升华可以放在语篇话题输出前,便于学生在语言输出时渗透绿色出行的理念。
在本课例中,南通的李晓飞老师在语篇话题拓展前搭建了一个情感支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Flash,欣赏教师创作的小诗。内容如下:
I was seven years old.
No matter it' s rainy or sunny.
My father took me to the cinema on foot.
I was ten years old.
No matter it' s rainy or sunny.
My mother took me to school by bike.
I was eighteen years old.
No matter it's rainy or sunny.
My parents took me to college by bus.
Now I have grown up.
I'd like to go travelling with my parents.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2012)。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李晓飞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感染力,让学生通过交通方式的变迁,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再让学生谈论自己的出行计划,达到了融思想教育于语言学习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搭建指令支架,降低语言输出难度
循序渐进的语言学习为学生运用知识提供了语言支架。在语言输出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所搭建的“指令”支架,有助于学生迅速把握活动目的和积极参与语言活动的输出,缓解学生在语言输出时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在语言输出活动前,四位教师都明确地告知了语言输出的任务。在小组讨论前,四位教师又明确地告知了活动的任务、目的、分工与规则。教师的指令成功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制定了旅游计划。
小学英语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活动旨在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实践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搭建适合学生并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能力的支架,切实提高读后语言输出的实际效果。
(本文所用的教学案例来自“2012年江苏省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载江苏省牛津英语教研网http://www.njyy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