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学多语言教育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曹伦华

2017年11月18日
分享到

  11月21-22日,“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在论坛上, 伦华教育创始人,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曹伦华通过金字塔的结构来解释他对多语种教育的看法,包括了“语言能力、尊重和认同、传播”三层。此外,他还建议通过拓宽教师发展平台、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和评价、为教师搭建全方位的成长体系三个方面加强对多语种教师的培养。

曹伦华

图为曹伦华在论坛现场致辞

  十几年前,我作为外国语学校校长和我的团队一起,接受苏州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局长的接见。他跟我讲,现在德国企业急需人才,问我有没有认识的学生,或者是同事,既懂德语,又懂英语,是中国人,最好还在德国待过。高新区现在急需这样的人才,年薪五十万以上。我一听很激动,在仔细了解后,猛然发现在苏州一共有两百多家德国企业,还有很多日本企业、西语企业,这些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双语人才。后来留美期间,我还发现美国人不仅讲英语,也讲一些其他语言。

  通过这样的反思,在十年前,我们学校就开了德语、西班牙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等等,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

  虽然很多人说英语是通用语言,但在“一带一路”沿线上还有很多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不发达地区,有几十种语言。他们的国民教育水平还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要求进行经济贸易的人全部会说英语,这在短时间内还无法达到。所以我认为互通交流趋势迫在眉睫,而我们中学也要承担一种责任。

  在多语种教学的时候,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切换能力。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德语和英语间来回切换,从语言学、从心理学来讲,他每次切换都在锻炼他的思维能力。这就叫语言转换思维。把语言转换思维作为量化指标以后,久而久之地,就能培养更强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多种语言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多学一门外语并还不会影响到学生其他科目的成绩,反而能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

  此外,掌握多种语言可以培养学生更友善的亲和力。刚才我听林教授说他们大学有“1+3”、“3+2”模式,其实我们高中也已经推出了西班牙语项目的“1+2”模式,第一年在国内学习西班牙语,学完以后到西班牙最好的中学学两年,高中毕业以后拿着西班牙高中的文凭可以上欧洲的任何一所大学,而且学费不贵。

  今天,我想凭借金字塔的结构来阐释我对多语种教育的看法。

  第一座金字塔表示的是融合教育的结构,包括了“语言能力、尊重和认同、传播”三层。

  在底层的是语言能力,语言是最基础的工具。中间是对异国文化的尊重和认同,这也是融合的第一步,正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讲的就是一种对彼此的认知和尊重。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因为无知而愚昧,因陌生而恐惧。

  最顶层是传播。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当中,“一带一路”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传播中国文化,这才是融合的终极目标。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别的国家,让别的国家能够尊重我们,了解我们。

  第二座是构建中学多语种教育的金字塔,包括“政策推广、师资、教材和课程、文化出路”这几个方面。在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师资,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缺乏教师系统培训。我们的教师通常是非教师专业出生,对课堂教学没有实习期,往往是进入学校以后就马上上课。第二教科研力量薄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里,多语种老师数量远远不如语数外老师的数量。一般的外国语学校班级人数少、规模小,多语种老师人少,无法形成经常性的互相教育工作,往往是闭门造车,难以形成团队的教研力量。第三是教师缺乏保障,不能报考本专业的教师资格证,只能用英语代替本专业语言,对老师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不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第四是教师缺乏国际交流平台,监督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多语种教师的培养:

  1、引进来、走出去,拓宽教师发展平台。我们希望引入外籍专家督导,让老师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同时安排多语种教师前往优秀的院校进行学习,并给予他们出国交流的机会。毕竟能够去往母语国家学习,接触最原汁原味的文化,是对老师们最好的提升机会。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打通学部的界限,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北外这样优秀的外国语院校,让多语种老师能够与大学的老师加强交流学习。

  2、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和评价。评价一个老师的业务能力,最重要的当然是课堂的教学能力。我们希望能够为老师打造一套系统课堂教学计划,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和活动体系。同时,在伦华教育内部,有严谨的教学督导系统,会对老师们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监督。教学过后的评价同样重要,所以我们也建立了全方位的跟踪评价体系,不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也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

  3、为教师搭建全方位的成长体系。在教师个人成长上,我们也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一套成长的体系。我们对老师提出“135计划”,即“一年站稳讲台,三年胜任岗位,五年形成自己的特色”。成立师徒结对,让骨干教师带领新教师,传授经验。同时,学校也创造平台,让青年教师成长。比如:青年教师赛课,举办多语种等教学研讨会,创新前沿课程,给多语种老师更多创造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赛课等。

  接下来是教材和课程上存在的不足。多语种教学现在缺乏统一的教材,中学生用大学的教材,难度与中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并不统一。就像一个小孩子穿了一双大人的鞋子,尽管可以走路,但是走的不快,不舒服,这是教材的问题。我们还缺少分层阅读,多语种的阅读书少,明显供应不足。另外,学校的教学方法也良莠不齐。多语种的课程应该怎么教,我认为多语言教学应该钻研出更适合该语言的教学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

  针对教材和课程的问题,我们希望利用高校的力量,向基础学校渗透教材与课程。在高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中学阶段多语种教材的编写,使之更适应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增加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的渗透。我很赞赏歌德学院“德语大篷车”活动和《中西文化大碰撞》,把异国的文化通过生动的形式渗透到教学中。请北外、外研社多翻译优秀的多语种教材,引入基础教育学校。北外和外研社汇集了我国最好的多语种人才,有专业的研究队伍,希望能够多翻译一些优秀的多语种基础教育阶段教材,帮助我们的学生学习。还要增加评估形式,目前的评估形式内容单一,无法满足我们培养融合性多语种人才的需要。希望增加多语种对于初学者、中等阶段、高级阶段学习者的等级考试。并由北外牵头,成立一个针对多语种教学的教研机构,把多语种教学力量打造成像英语教学那样的高实力教学队伍。

  另外一点就是出路,多语种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对学生来说,有没有不参加高考的第二条路,希望各大高校能为小语种学生提供一个绿色通道,而不是仅仅只有高考和出国两个选择。“一带一路”建立了很多友好关系,让学生可以出国深造,我们也希望在师资力量、网络课程、人才引进等方面,高校能和中学一起,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

  最后,我们还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比如多语种的学习实验点、定向培养的师范生。现在多语种师范生很少,还希望各大高校能够多多给予支持,培养这样的人才。在政策倾斜方面,我们希望北外、外研社每年都给我们赠书,每年都给我们辅导,每年来给我们当评委,希望能给我们多语种的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机会,以便将来培养更多的精英。

  (本文转载自搜狐教育,原标题:曹伦华:在多语种教育中构建语言能力、尊重和认同、传播三层金字塔)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