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学多语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林洪

2017年11月18日
分享到

  11月21-22日,“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在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林洪简述日、俄、德、法、西五个非通用语种在中学开课的情况,初步分析国 际非通用语种的开设趋势,针对中学多语言教育的现状与展望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林洪

图为林洪在论坛现场致辞

  因为我从1996年开始参与人教社中学日语教材的编写,从2000年开始参与日语课程标准的研制,一直到今天还在完成高中日语课程标准的修订。所以,对于中学多语言教育有所了解。下面,基于课程标准的研制,从四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或看法: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外语课程目标的变化、中学开设多语种的简况、中学开设多语种的展望。

  一、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

  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当时只有日、英、俄三个语种的课程标准。2002年,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2011年版出台。2014年夏天,德、法、西三个语种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启动。2014年年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启动。

  为什么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最核心的东西其实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过去的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到课程标准的时候,教学目标目标就从“双基”走到“三维目标”,即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核心是“全面发展的人”。

  现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一步整合、提升了“三维目标”,教学目标锁定到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换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以说,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再到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实现了三级跳。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文化、思维、学习四个方面。个别语种的命名可能稍有不同,但是总体方向是一致的。

  二、外语课程目标的变化

  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与修订,外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这些年的发展进程当中也发生了变化。一位学者在论文中写到的观点:“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试验研究,能够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但在通用语种的教育规划方面,其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但是,不论是英语教育还是多语种教育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而是开始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倾向。

  在中学开设外语课程,包括多语种课程,到底是为了什么?可以从事情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学外语的人未必都直接从事外语工作。比如说,钱钟书先生是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的,但是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如果从另一个方面看,精通外语的成功人士也不乏非外语专业出身的。比如说原外交部长、杨洁篪国务委员,他最早的身份是上海市浦江电表厂工人(当然,后来他有不断的继续学习)。由此可见,过去主要把目标定为培养外语人才,现在已经定为培养国民素养的层面。

  不论是中学外语课程,还是大学本科的外语课程,或许更多地都应在这个层面上来思考如何开设才能更好地为提升国民素养做出外语课程的独到贡献。

  再来看一下多语种的概念。过去更多的是从国家视角来看多语种的办学,由国家安排在一些外语院校或外语学校开设不同的语种,这样便是有一群人去学习了西班牙语,另外一群人去学习法语,等等。但是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多语种办学,是让某一个学生向多门外语拓展,给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我觉得,这多门语言之间将来会形成良性的互动,这才是未来多语种发展趋势。

  三、中学开设多语种的简况

  由于目前正好在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因此多多少少能够向其他语种课标修订组的老师讨教一些信息。关于中学开设非通用语的简况,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的情况。

  截至2015年,在中学学习日语的人数总体是呈下降趋势(2012年有所回升,到2015年又有下降的趋势。人数的减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英语的强势,二是受中日关系的影响。

  俄语的学生人数有大幅度的下降。2002年的时候是20万,现在只剩5万。原来的重镇黑龙江参加俄语高考人数从1996年的16000人下降到2012年的不足2600人。这个下降趋势是很令人震惊的。另外,俄语教学呈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在中心城市,教授俄语的中学基本绝迹。目前中学的俄语教学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是80%的学习者是到了高中才从字母开始学习,而且是要在三年内学完,然后去参加高考。

  当然俄语教学也有一些新的转机。很多开设俄语的中学也和俄罗斯的大学建立联系,走直通车的途径,扩大办学规模,增加生源,提高生源质量。

  德语中学德语在21世纪初作为一外开设的学校还仅限于外国语学校,全国一共6所,学习德语的中学生有600个。到了2015年,开设德语的中学(含一外、二外和兴趣班等多种形式)已达123个,学习德语的中学生人数上升至12200人。 目前约有150所中小学开设了德语课程。中学德语教学的发展,得益于 PACSH 项目。

  截止2016年,该项目已在我国2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30个学校伙伴关系。22在上述地区已经有多达数千名中学生开始学习德国的语言和文化中学德语教学发展的态势是良好的。

  中学法语教学起步相对较晚,开设的学校数量陆陆续续有所增加。2016年在中国开设法语作为第一外语的中学有40所(其中12所是教育部的“法文课程班”试点项目学校),共计有130名法语教师,40名外教,学生数量共计3500人左右。全国有26所中学开设法语二外课程,共计5000多名学生。

  中学法语教学的发展,得益于教育部和法国合作的“法语课程班”(sections pilotes de langue française)。总体来说,法语课程建设在中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再看一下西班牙语。根据外研社出版的《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年度报告》,二十一世纪初期,西班牙语开始在一些成熟的外国语学校零星出现,而最早开设西班牙语课程的中学基本处于沿海发达城市,招生的人数也少之又少,推广的进程也非常缓慢,从初期到2010年的十年期间,全国仅有不到10所中学开设了西班牙语课程;到2014年,全国开设了西班牙课程的普通中学增加到25所。

  这25所中学中有四分之一的中学将西班牙语列为第一外语,其余学校里西班牙语多以第二外语开设;从2014年至今,由于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和拓展,尤其是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的成功举办,让西班牙语课程在各地区的开设呈现出前新的增长态势。

  四、对中学开设多语种的展望

  从制定课程标准、特别是此次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的感受与感悟,提出如下几点期待:

  第一个期待是希望多语种的学习能够和英语的学习一起,在多种外语、多元文化理解与交流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语言和多元文化提供可能性,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发挥独到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

  第二个期待是希望各地基础教育的主管部门能切实将多语种的测评与学业水平考试、教师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与课程的评价、教师个人发展与待遇等工作承担起来。因为一些中学在发展多语种教育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希望主管部分能把责任承担起来,为中学多语种教育的建设搭好平台,提供政策保证。比如说解决教师资格证书的问题,不是某一个学校可以解决的。

  第三个期待是希望五个语种的高中课程标准出台之后,各地的基础教育部门、学校能够实事求是地有效统筹第一外语、第二外语、兴趣班等不同课程的开设,保持适度发展。要把不同课程之间区分弄清楚,以满足学生会多元的发展需求。

  第四个期待是希望不管是第一外语、第二外语,还是兴趣班,都能够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要因为过多地苛求知识点的记忆、不断的考试以及考试排名等问题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诚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日语兴趣等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教材的因素,也有教师能力的因素,也有主管部门的因素。大家能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五个期待是关注高中零起点班。零起点班,不论其动机如何,家长、学生、学校都期望在三年里解决六年的问题,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填鸭式”教育的成分在里头。面对这样的现实,期待在课标精神和突击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学生在中学学完多语种以后,上了大学对学习外语就失去了兴趣。我自己教的学生中就有这样的情况,他们通过高中三年突击,毕业后到我们学校来学习专业。有一个学生学到第三年就学不下去了,还有一个学生学到第四年,因为生病就不学了。这种情况是有的,我们要提前想好这些问题。

  最后一个期待,就是期待多语种教育的发展是更加本真的、更加可持续的。


  (本文转载自搜狐教育,原标题:北师大教授林洪:中学多语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