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3:国际化人才培养之学校管理与合作交流

分论坛圆桌讨论

2017年11月18日
分享到

  11月21-22日,“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在分论坛“‘一带一路’背景下基础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上,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等全国重点外国语院校的校长、教授们就国际化人才培养、外语教学生态、中学预备精英人才等做了分享。

分论坛圆桌讨论

  主持人:彭冬林(外研社综合语种分社社长)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五次提到“一带一路”,57次提到教育。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如何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

  今天我们将从“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中华情怀与国际视野”、“在新时代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改变后,我们如何建设新的生态”“如何打通大学和中学在预备精英人才培养方面的整体合作?”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中华情怀与国际视野?

  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教育面临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秉承担当精神,将自身工作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无论是搞非通用语建设、实现所有建交国家官方语言的全覆盖,还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向世界介绍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都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敢挑担子,迎难而上。她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而生,她的国家使命和红色基因使其成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人才的校园。

  张连仲(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都承担着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即为国选才、为国育才。将外语人才送出国门绝不是办学的根本目标。

  随着中国加速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具有外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需要保持一颗中国心、站稳中国立场,从而在世界舞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发声。

  我们应该了解三年教育、六年教育、12年教育给我们的孩子打下什么样的基础。在教学方面,我们引进大量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但我认为这个过程有一些东西不够精细化,目标不是很清楚。包括有一些课程抛弃了国内基本教育应有的素养和营养,采用另外一套东西,从中培养出来的人,本身的自我认知模糊。

  我们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继承国内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自我认知清晰、素质结构完善、有情怀、有视野、有思辨能力和有沟通能力的外语人才。在教材方面,需要配合该目标推进教学,体现这样一种时代精神,为祖国不断输送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朱善萍(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研室主任)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我国参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南京外国语大学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是保持中国灵魂,塑造中国灵魂。除了统一教材外,我校还组织编写国学精髓、国学基础等,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和哲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将来走向世界,学生们都要维护祖国利益,为祖国服务。

  二是学习外语,更要学习外国文化。学生不仅要掌握外语工具,更要深入了解他国风俗习惯,做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三是培养全球胜任能力。我们通过多媒体多渠道,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以及政治制度,培养学生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广阔的视野。

  南京外国语学校通过以下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世界胸怀”和“现代人素养”。

  一是从大学聘请老师,开展“复语”课程,即学生可以修“第二语言”甚至“第三语言”。此举既解决师资问题,又给学生带来不同视角。

  二是开设“模拟联合国”、“哈佛辩论课”、“未来企业家”、“商业课程”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新能力。

  三是通过建立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辅之以艺术、国学和戏剧等人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裴红霞(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校长)

  我想讲几个我校在培养外语人才方面的故事。2012年6月,布莱斯塔德州长应习主席邀请来华访问,在我校与高中生进行交流。在40多分钟的交流中,学生们流利的英文令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从2013年至今,我国学生积极参加世界粮食奖项目,研究身边农业问题,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风采。其中“光盘行动”研究课题,通过一种很巧妙的方式向外国讲述中华美德。我们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肖明华(成都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

  我校以外语为特色,培养国际化人才。

  我校的办学理念有三点:一是国际化视野,二是提供国际交往舞台,三是国际课程融合。在具体实施方面,有如下三个层面:

  一是以语言为基础。我校在师资和教材方面积极投入,采用母语式的教学方法,优势凸显。

  二是以素养为内涵。我校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四个部分,第一是习惯;第二是品德;第三是能力;第四是理想,鼓励学生成为政界、商界、学术界精英。

  三是以文化为灵魂。我校注重培养有知识、有素养的学生,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

  唐东(重庆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小学、中学、大学是连贯培养。国际化人才要有国际视野、学习精神、包容心态。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我们不仅要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还要制定、引领国际化预备英才培养方案,为大学输送有潜能的预备英才。

在新时代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改变后,我们如何建设新的生态?

  唐东(重庆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外语教学的生态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外语学习不仅是外语学习,还应超越外语。

重庆外国语学校提出“大外语教学观”,从“听说读写译”升华为“听说读写译演辩融”,“演”即演说,是对外语知识水平的一种综合体现;“辩”即辩论,是中国方案的输出和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解释、宣讲;“融”即融汇、融通,体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

  肖明华(成都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

  外语教学还需加强。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教育不平衡问题突出。大城市外语学校应该保留,每个学校应突出特色和优势,此外需要大力加强小城市和农村外语教学,从而维护和营造更好的外语教学生态。二是外语小语种教学困难,外语考试命题难度限制了学生选择。

  裴红霞(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校长)

  一是我校发挥本地区的教学引领作用,帮扶石家庄六个山区县12所中小学。除组织夏令营外,在国外友好学校来华访问时,我校带领国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和我们山区的孩子进行交流,让他们不出大山,也能放眼世界。

  二是我校推动京津冀的区域学校合作。在留任老师方面,提供教师子女升学福利。同时鼓励优秀毕业生与新生及其家长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学业选择。

如何打通大学和中学在预备精英人才培养方面的整体合作?

  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一是应用性,即重视小语种应用价值。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多语种建设是复语型人才培养的前提。

  二是动态性。语种和专业复合数的变化,既要根据需要来调整,也要动中有定。

  三是过程性。从大学到中学是人才培养环节的前移,建议中学和大学设立共同研究项目,从而对接中学需求。

  四是专业性,自己是不是多余,取决于自己是不是可以被替代。

  五是层次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和外语教育者的培养和储备,也是国家外语教育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六是多元性。必须从战略的层面协调管理外语教育,人大代表、教育部门和企业都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张连仲(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首先,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核心关注外语教育以及外语人才培养的联盟亟待成立。外国语学校本身课程建设方面可通过专题研究,促进小初高之间的衔接,完善技能培养,最终实现融通。国际课程需要与我国义务教育相结合,课程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人格塑造。

  其次,人才培养应超越语言的设计,应落脚于人才渐进性、成长性培养。建议如下:

  在小学阶段,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可能和阅读空间。通过纸介阅读、在线阅读,带领孩子进入神奇的世界、表达情感的世界,这对孩子的基础性语感的培养极有好处。在初中阶段,应着力拓展文化,启动思维。在高中阶段,我认为基础性的教育已经达到比较高的高度,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是既有语言与文化,还有思维训练的引领。

  最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平台,学习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以及具体表现。

  朱善萍(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研室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外国语学校和特色学校的发展。外国语教学生态环境是非常好的。我们不仅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我们也要有外语人的自信,相信面包会有的。

  主持人:彭冬林(外研社综合语种分社社长)

  总结来说,我们围绕两大主题,一是如何立德树人,培养具有中华情怀、国际视野的预备人才;二是在新时代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改变后,我们如何建设新的生态。我们希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中学外语教育,特别是推动多语种教育向更深更远发展。期待明年再会。

  (本文转载自搜狐教育,原标题:北外、南外等大咖分享:国际化人才培养遇到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