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前沿

【重磅】未来课堂模式与教师角色变化

2017年08月22日
分享到

2017“云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教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在重庆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及500余位中小学校长和教研员共同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从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出发,立足云计算发展,对智慧教学的内涵、实现方式和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围绕“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改革”而进行的圆桌论坛,由外研社基础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监屈凌云主持,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作为嘉宾主持,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二小教育集团总校长刘玉霞、长沙砂子塘东澜湾小学校长李湘纯、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校长王淑英、平顶山市郏县三立国际学校校长李晓歌、青岛弘德小学校长吕红军等几位校长共同探讨了教师职能转变以及未来课堂模式变化等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改革

夏谷鸣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夏谷鸣:说起技术,很容易想到人的进化过程。人类需要摄入食物,最初摄入食物使用的工具是人的身体部位,靠手和嘴就可以完成吃饭这件事。然后,随着人类文明进化,发明了筷子,勺子等工具,协助人类进食。同样对信息传递来说,人的器官比如眼睛、耳朵,可以过滤信息,眼睛、嘴巴可以表达输出信息,这就是器官工具最基本的综合利用性。
但是,技术的发展可以无穷地放大、取代或者弥补人自身的能力。教师发音条件不够理想,那可以用技术来解决问题。通过课题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使用点读笔练习一年口语,地道标准的发音就形成了。
那么教师或家长如何获知学生平时的表现,口语发音,学情变化呢?以前,通过试卷考试等方式,只能看到学生的分数,但是现在我们利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可以看到学生的缺陷、进步,乃至成长过程。这些是我们一般人无法解决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现代技术可以解决人不能解决或者很难解决的问题。
现代化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普遍化。人类可以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比如下围棋有大量的棋子,但是人类可以分辨它们,控制它们来完成棋局。二、个体化。个别教师的教学水平瑕疵可以借助工具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教学进行质的转化,解决未来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从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纵向和横向。所谓横向,即加快信息的能力和速度。从前亲人在国外很难联系到,但是现在可以利用微信或推特很快联系到。所谓纵向,即扩大自身的连贯性。虽然人的知识是可以无限拓展的,但是一般人的知识储备都是扁平化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

QQ截图20170822155008

吕红军校长

吕红军:课堂教学从点读笔说起。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上更多是辅助式的教学,想点哪里就点哪里,比老师播放课件更方便。对学生来说更多是支撑学习的动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那么反应到教学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有所变化。

教师的教学信念决定教师的教学心理,教师的教学信念决定教师的角色位置。如果你相信学生可以学好,会把他们放在一个主体位置,这时候老师的角色是在布置,考虑学生的心理来布置课堂内容;当有学生有困惑的时候,这时候老师的角色是在引导,可以借助科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老师的角色是旁观辅导,老师需要察言观色,要做学生的指导人。
李湘纯校长
李湘纯:校长是鞭策着,决策者。首先,教师是一个实践者。当信息技术来的时候,自己都不会使用,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上自如的使用呢?首先自己要学会,所以说是信息技术的实践者。二是一个领导者。自己学会以后,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孩子有效的使用?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为自己的成长服务。三是一个改良者,所有的技术刚出来不是完美的,技术的不断发展都会过时。问题在生活中改良中需要一些思考,思考后改良了效果就很好。所以要做一个改良者,能解决的小问题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交给专业的机构,比如外研社,把情况反馈给它们来改进。所以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鞭策着,领导者和独立思考的改良者。
刘玉霞校长
刘玉霞:归根到底教师的角色就是教书和育人。在互联网+技术的时代,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知识的获取可以不需要老师去教。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会失业和失职,因为孩子获取知识有许多的途径,所以教师的传授知识应该改为知识的组织者。
未来,教书这一部分可能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但是育人这一部分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都是无法替代的。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学习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技术是容易掌握的,但是人文的、情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还是需要老师来完成。所以未来在技术的影响下,老师应该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也是孩子人文思想的影响者。
王淑英校长
王淑英:应对核心素养时代、云技术时代,老师首先应是一个思想者。老师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或英语教育有学科化自己的理解,把这些理论内化为教师的学习品质。只有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升了,我们有了自己的课堂思想,课程思想,教师有了课程理念,课堂模式,我们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服务。
应对新技术的挑战,老师还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变革者,首先是改变自己,因为改变自己很难。我们往往习惯于原有的教育生活,生活方式,而新技术的冲击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多的要研究云技术,人工智能,如何来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如何与我们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行动即改变,从一个APP,一个微视频学起。所以教师改变应该从行动改变去切入。
另外教师应是一个创造者。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需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去适应新形势,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才是教师的自己的创造。创造适合每个孩子的课堂,教育,管理,班级理念,特别是立德树人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是不能灌输的,在传道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面临的立德树人的挑战。因为孩子在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可能会不太一样,当有老师和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又不一样。
素质更多的是外形,素养更多的是内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才真正达到素养层面。如何将价值观抽象化的概念形象化地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如何与生活联系,与实践联系,进行一些分析,思辨,在这个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只有从内心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继而进行品格化的行为训练,慢慢形成习惯之后,行动才是自觉自愿,达到素养层。
就好比驾驶执照考试,科目一是考知识,科目二就是从行动上考试到底会不会开车,在只有自己上路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这其实就是一种品格的考试。在创造性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于教学手段,在关键的时候教师要导思、导学、导法(引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创造者是艰难的,但是有价值的。
李晓歌校长
李晓歌: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更方便,那么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应该明白何时有所为,何时有所不为,更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习惯于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快地获取信息,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活中的报纸,杂志,这些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教师进行自我网络学习的同时,要不忘给学生提供信息的分享渠道。
未来的课堂会是什么样的?
李晓歌:未来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享,信息技术和教师传统教学以及教师对孩子们的情感,课堂气氛将会变得更幸福更温馨。
王淑英:未来的学生课堂突破时空边界,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到任何地方去学习。二是广,多形式多样化。最后是深度,思维深度,知识更与生活贴近,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去创造世界。
刘玉霞:在信息技术告诉发展的未来,知识无界限,知识和信息未来无处不在。交流和互动承载了教育的主旋律。
李湘纯:随时随地、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教育。
吕红军:云环境下混合教学模式,人机互动,人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伟大教育。我们将来一定是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
夏谷鸣:大家可以关注新闻,在杭州马云办了一所学校,叫云学校“颠覆”。这所学校的模式是按照美国Google办的某所学校,他打破了班级模式,打破了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教师概念。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借助网络来学习,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来帮助,老师转变为了学生可以借助的资源之一。这样的学校慢慢地会越来越多。老师自身要寻求改变:第一,无论技术多发达,作为一个人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探究。社会的形态在不断变化,历史经济告诉我们置身于“知识社会”,对人的要求不同于工业、农业社会,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be(做人), learning to change; 第二,教师的角色转变要从“我”做起,掌握和驾驭信息技术;第三,考虑自己的角色变成了什么,是引导者、帮助者、倾听者,还是评价者?考虑什么是可以用技术做的,什么是教师自己要做的;第四,考虑学生,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技能,对学生看法发生变化,师生共同互动合作,共享学习成果;第五,学生之间的问题,学生知识、语言、情感、思维的互动。
我们要做信息技术不可以做的事情。如何教和学,是我们永远探索的话题,我们永远在路上。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