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前沿

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力量 —梁大芹老师的课例评析

2017年01月19日
分享到

刘敬雯

大连教育学院副教授,初中英语教研员。


在西安的第十届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大连开发区第七中学梁大芹老师代表辽宁省参加了教学现场展评,并在31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优质课展评一等奖和优胜奖两项殊荣。梁大芹老师的课是大连市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点读技术支持下的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研究”的研究成果的缩影,在参赛前得到了辽宁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英语教研员张志富教授的悉心指导。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对教材文本的活化,对文字情感要素的激活和对英语课堂生命力量的关注。


  借助语义结构图活化教材文本,展现师生共建的生命课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中明确提出教师可根据需要添加活动步骤,比如增加准备或提示性步骤,从而减低学习难度(教育部,2012)。本节课即是采用语义结构图达到活化教材,搭建支架,降低难度,探寻语言规律的目的。本节课中,梁大芹老师通过tea with milk 的话题导入,标题、图片预测,读中策略指导,共同将教材文本转换成语义结构图(鱼骨图),其主要目的是将语篇信息转换为可视的图像信息,并以整体结构的形式帮助学生感知语篇的内在语义关系,准确、快速地把握语篇内容。在语义结构图搭建的过程中,梁大芹老师巧妙地把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生活体验带进读前预测,读中验证,读后思考的中西文化习俗的对比和理解中,展现了在语言材料面前,师生主动破解作者写作意图,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文化思考的生命力量,再现了一个学生如何理解信息、转换信息、传递信息的阅读过程,实现了师生构建的生命课堂历程。


  借助点读技术激活冰冷的文字背后的情感要素,体现英语语言的生命魅力

  除语义结构图之外,“外研通”点读笔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之处点亮了有声的英语课堂。本节课中,点读笔主要用于深入理解文本细节信息方面,起到点读激情的作用。例如:


情境

①   在第二遍阅读回答问题后,教师点读 “In England, you usually drink tea with milk. So I tried to drink tea with milk too.”并提出思考性问题“Did Wang Hui like tea with milk?”通过分析讨论,学生能够明白,王辉本不喜欢英国茶加奶,但是能够做到入乡随俗,尊重文化差异,值得学习。


情境

②  课文中有一位绅士在排队等车时问前面的乘客“Excuse me, are you waiting for this bus?”点读后,教师和学生讨论分析,有去过英国的学生回答说:“In England, people wait for all the buses in one line.”

  以后两个情景如果通过默读文本可能就不会达到将文本声音化之后的理解效果。将冰冷的文字信息声音化,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蕴含的特殊信息,通过重读“tried to drink”,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从不情愿到出于礼貌不得不喝下午茶;通过反复揣摩“this”“Excuse me”, 学生能感受到英国式的公交文化。

  点读笔的独特魅力在于即点即读,方便有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时带领学生感知、欣赏文字背后的情感要素,加深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使无声的教材变成有声的情景,体现语言是有声的生命力量。


  借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设计,点燃学生使用语言的生命激情

  体验语言,指导策略,实现语用是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基本追求,能真实地学以致用是初中阶段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尝试使用本课所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使用情境。本节课中在读后的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个由易到难的语言使用情境:


情境

① Now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English ways of life, can you introduce it in your own words?

  此项任务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课文转述或复述活动,但是明确了说话者身份、对象以及目的,情境很丰满。在操作时,教师让学生借助语义结构图作为支架辅助,这样既降低了任务难度,也提示了学生使用所学课文知识,更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思维留白,能力薄弱的可以背诵,能力强的可以适当发挥。

 

情境  

② According to Wang Hui’s experience, we know life in China and England is really different. Please work in groups and do a culture report about the differences. You may use“must/can/need”to help you.

  阅读后,第一个任务是向同伴介绍自己所获取的信息,也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强化,接下来设计的第二个任务是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分析中英生活方式的异同,此活动既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内容拓展,也是在文本基础上人文要素的提升,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目的是要批判性地分析,是兼容并蓄,是尊重,是拓展,是开放,是包容,是欣赏,也是扬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再分角色汇报减轻了学习压力,又提升了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分享热情和发表观点的动机。因此读后语言欣赏和拓展活动是否能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激活语用完全取决于情境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想发表真实观点的愿望。

  总之,没有任何一节课是完美无瑕的,梁大芹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更多来源于教师对教材文本的二次加工与创造,在于对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探索,在于语言声音魅力的生命追求。


※以上内容均来自《英语学习》(教师版)2015年第4期,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 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了解更多]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

京ICP备11010362号-4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51号  新出网证(京)字047号